聚烯烴是目前產量最大、應用最廣泛的高分子材料。然而,聚烯烴由碳、氫兩種元素構成,缺乏極性基團,限制了它在某些領域的應用。將極性基團引入到聚烯烴分子鏈中,將賦予其一些新性能,如界面粘附性、表面印染型、與極性物質的相溶性等。目前,工業上主要利用高溫、高壓自由基聚合法,制備不同極性基團含量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這種方法存在聚合條件苛刻、聚合物微觀結構可控性差、能耗高等缺點。過渡金屬催化的烯烴與極性烯烴單體配位共聚合,可在低乙烯壓力、較低溫度下,制備極性基團含量和序列組成可控的功能化聚烯烴。但是,路易斯堿性較強的極性基團與烯烴雙鍵在金屬活性中心上競爭配位時,往往占據上風,導致催化劑中毒失活。
2017年,日本侯召民課題組報道了,“雜原子自輔助聚合”制備間規立構極性聚α-烯烴和乙烯-極性α-烯烴共聚物(Sci. Adv. 2017, 3: e1701011)。2019年,崔冬梅等借助于“雜原子自輔助聚合”,實現了甲硫基丁烯-1的高間規立構選擇性聚合。
圖1. 稀土金屬鈧配合物
在助催化劑[Ph3C][B(C6F5)4)]和AliBu3活化下,發現限制幾何構型稀土配合物 1和 2 ,對乙烯與 6-苯氧基-1-己烯共聚活性較低,且只能產生較低極性單體插入率的共聚物(≤1.5 mol%)。而半夾心結構稀土配合物 3和4 卻可以高活性地催化兩者共聚合,制得極性單體插入率高達16 mol%的共聚物。
圖2. 稀土催化乙烯與極性烯烴共聚合制備乙烯基離聚物
圖3. 離聚物的應力-應變曲線
該研究以“Polar-Group Promoted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Polar Olefins”為題發表在macromolecules(DOI: 10.1021/acs.macromol.2c02155)上。文章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姜洋,文章通訊作者為李世輝研究員和崔冬梅研究員。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52073275, U21A20279)和陜煤聯合基金項目的支持(2021JLM-40)。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侯召民教授課題組 Angew:稀土催化劑調控聚異戊二烯微觀鏈結構制備自愈合聚烯烴材料 2022-09-03
- 北化大吳一弦教授團隊在高性能順丁橡膠稀土催化劑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2017-03-23
- 中科院應化所在稀土催化體系開發及制備液體橡膠方面獲新進展 2014-09-24
- 浙大伍廣朋課題組 Nature Synthesis:有機硼氮催化劑實現二氧化碳與環氧丙烷的精準共聚合 2022-08-28
- 大連理工大學馬紅衛課題組 Macromolecule:活性陰離子共聚合誘導結晶方法 2022-08-11
- 中科大汪峰課題組 JACS:超分子共聚合的手性依賴性行為 2022-06-16
- UCLA賀曦敏課題組 Matter:用于離子-電子轉導器件的高力學強度、高導電性和高電容的水凝膠電極 2022-09-25